王家元(左二)与党员群众在一起
4月的春风村,一座座新颖别致的农家院,连着一片片绿意浸染的产业园。文化院坝、健身广场、图书阅览室,充实着春风村人的精神生活;农家乐、观光亭、生态旅游园,吸引着络绎不绝的省内外游客。春风村从昔日穷困的“石头村”,变成了名扬四方的幸福家园。
站在山头上,村支书王家元满怀豪情:“春风村富起来,还要让它美起来。”
主动作为,让村子美起来
让村子美起来,就得宜居宜业怡人。春风村的石头坡上有许多栽不了果树、种庄稼又没收成的瘠薄土地。王家元总想着把它们利用起来,找来的几家花卉公司却都不愿意接手。后来,听说宜宾高县有个擅长在荒坡地上发展花卉产业的公司,王家元立刻请来。这些坡地被这家花卉公司看上了,但他们把流转价格压得很低,每亩每年只付50元。
土地流转金价格有点出乎王家元的意料。问村民,大家意见也不一致。王家元转念一想,这些地荒芜了几十年,现在好不容易找到“买家”,哪能轻易放走?最终,王家元说服了那些嫌流转价格低的村民,接着,又赶到腾达镇向镇领导汇报。谁知,镇领导一听就火了:“这个价格太低了,每亩至少也得100!”
王家元回到村里,又去征求村民的意见。村民们都想早日让房前屋后的荒坡地变成生态园,还是愿意按这个价格流转出去。前思后想,王家元还是让花卉公司进了村。按照产村相融的设想,他又围绕新村打起了生态建设的“组合拳”:水果观光带、花卉苗木观光带、有机生态早茶观光带,有序布局,稳步推进。
如今,村里已建成“李园仙居”“绿色茶房人家”“荷塘家园”等特色聚居点。原来意味着贫困的喀斯特石山,现在掩映在郁郁葱葱的生态产业林木中,与具有浓郁川南风格的新民居交相辉映,形成了独特怡人的村貌,春风村的乡村旅游也随之迅速兴起。
就这样,王家元让富起来的春风村更美了起来。
示范引领,把新风树起来
房子新了,村子美了,王家元并不满足,他说,精神富有才是真的富。
腰包鼓了,有些村民就有点飘飘然了。依托李子园开办农家乐富起来的一组村民胡怀银就是这样,不知不觉还染上了“赌瘾”,后来干脆连自己的农家乐都不管了。妻子刘邦艳管不住他,就去找王家元“告状”。王家元按照星级农家乐管理规定,将胡怀银的“胡家李园农家乐”摘去一颗星。“二星”变“一星”后,生意一下淡了下来,胡怀银得了教训,及时悔改,整改后才恢复到二星级。
为了这事,村里专门召开支部会,把树新风提上了议事日程。首先开展评选“最美春风人”活动,王家元自己动手制定入选条件,自己任组长把关。“脏了我一个,洁净全村人” 的村卫生清运工胡怀彬、身残志坚的种茶能手张国海、多年如一日给高龄公公洗脚的孝媳张龙凤……一个又一个“最美春风人”脱颖而出,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。
垃圾乱倒、牲畜乱养、污水乱排的陋习,也曾严重影响村容村貌,王家元下决心进行整治。村两委让村组干部与村民签订目标责任书,实行门前三包,责任到户。王家元有一个任组长的亲戚,仗着村支书是他侄儿,不仅不带头执行,还拒绝接受村干部的批评,被王家元当众罢了“官”。
与此同时,王家元还率领村两委大抓硬件建设。通过村级投入、村民自筹、政府补助等形式,先后投入资金150余万元,改造农民住房63户,改厨、改厕125户,种树种花5万余株,添置垃圾箱40余个,配备洒水车和垃圾车各一辆。全村还被划为16个卫生包干责任区,每周开展一次卫生评比。
五村携手,带村民富起来
随着产业的大步推进,村里大部分村民的土地都流转进了产业园区,而一批举家外出打工户的土地却还荒着。对于绝大多数农民工而言,叶落归根是必然,可如果土地就这么一直荒着,他们将来回村又能靠什么生活?
经过反复思量,王家元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“土地流转归还制”新思路:把那些撂荒地流转过来,种上茶叶,不付流转资金,但10年以后,归还给返村的打工人员。茶叶5年进入茂盛期,投入者有5年以上的投入回收期,投入不吃亏;打工者返村接手就可采摘,转手变现,生活无忧。
“土地流转归还制”很快在春风村推广开了,400多亩撂荒地都种了茶树。第一个受益者是三组村民詹成付,他举家外出打工30多年,过去流转出去的20多亩地被种上了茶树,从去年开始陆续收回。詹成付说:“王书记替我们想得真周到,我现在可以安心在村里养老了。”
春风村富了,但周边的几个村还在原地踏步,那些村的干部找到王家元,希望春风村也能把他们村带起来。王家元立马答应,并组织人手,成立了以春风村为中心的“春风综合体”,辐射毗邻的向阳村、水茨村、千秋村、冒水村。五村牵手,齐头并进。
经过努力,“春风村综合体”范围内产业不断培育壮大,共发展茶叶15200亩、水果8920亩、花卉4280亩,建成标准化牛圈22500平方米;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,带动实现第三产业年收入530万元。2015年底,综合体范围内农民人均纯收入增至14120元,几个被帮带的穷村子得以跨越发展,提前实现脱贫。(记者 刘裕国)